编者按:科研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源泉和培养人才的手段,也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载体,高校可通过科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并达到为其服务的目的。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注重内涵建设,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正值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举办之际,信阳日报对我校近年来科研活动开展情况、科研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专访,并刊发于信阳日报10月19日科教版。
信阳师范学院充分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科研平台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积极培育优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建设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项目获批数量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构筑科研平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汇聚学术队伍,构筑三级研究平台。该校按照“突出新兴学科,兼顾传统学科;注重理论研究,发展应用研究”的原则,鼓励组建跨学科学术团队,鼓励与上级相关部门和重点研究机构联合组建研究机构,构建了三级研究平台。目前,学校建设了11个省级研究平台、10个厅级研究平台,4个共建平台,同时建设了27个校级研究机构。通过各级科研平台建设,实现了汇聚人才、整合团队、凝练方向、彰显特色的目的,大大推动了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发挥智囊作用,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为发展地方经济献计献策。由孙宏典教授主持完成的河南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探索、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从而使党的自身建设由四位一体推进到五位一体。该所还与信阳市委联合在农民工问题研究方面做出较多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农民工‘双向维权’机制”的观点,被广泛采纳并付诸实践,先后受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得到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特别肯定,认为:“信阳市首创的农民工双向维权经验值得推广”。
挖掘文化资源,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信阳地处淮河上游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淮河文明研究中心”及“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所”在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先后出版了《许世友传》、《吴焕先传》、《大别山民歌研究》、《豫南根据地史略》、《将军的故乡》等系列著作。
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是信阳师范学院最具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研究平台。为了深入研究移民文化,该校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合作组建“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海峡两岸关系研究、闽台姓氏中原(固始)寻根研究、豫籍台湾名人研究,以及两岸地方史志研究。近年来,中心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台办、省台办和台湾相关研究机构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推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信阳师范学院积极引导科研人员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拓宽科研领域,加强横向联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学校先后选派20余名科技特派员入驻信阳市有关企业,给予技术支持。该校大力推进“2011”计划,2014年7月,由该校牵头共建的“建筑节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河南省第三批协同创新中心。这标志着该校在建筑节能建材领域进入了省内高校的前列。目前,该中心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且起草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性能测试技术规范》获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审核通过,现已报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信阳市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信阳市联合研发永磁开关系统、磁千伏继电保护装置等多项产品,为该校产学研结合、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拓宽了领域。(信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