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王文鹏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理论文章

2022-10-24 10:47

10月24日,我校王文鹏教授撰写的《“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发展逻辑》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6版专栏首篇发表。

该文章从理论基础、实践条件和力量支撑三方面论证了“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发展逻辑,强调了要实现“美好生活看信阳”这一超越性追求、现实性需求、共通性诉求,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厚植实践条件,强化力量支撑,积极打造“两个更好”示范区、美好生活目的地,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上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社会科学报】《“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发展逻辑》 (2022年10月24日 第6版专栏首篇 )

“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发展逻辑

王文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信阳提出了“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既是做好“两个更好”信阳答卷的具体实践,也是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的内在需要,更是信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行动指南。实现“美好生活看信阳”这一超越性追求、现实性需求、共通性诉求,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厚植实践条件,强化力量支撑,积极打造“两个更好”示范区、美好生活目的地,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上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信阳更加出彩的绚丽新篇章。

“美好生活看信阳”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时代命题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也是美好生活本质得以进一步彰显的新时代,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为“美好生活”写下了最深刻、最鲜明、最厚重的实践注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关涉国家未来、深系国民福祉、立足实践诉求、凸显理论精义、回应人民关切,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把握,更是对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深刻认知,为“美好生活”呈现了最多维、最多层、最丰富的实践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两个更好”连接民生,承载使命,最接地气、最带热气、最有底气,承载着饱满的情感与丰富的价值内涵,既是“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具体理论支撑,也是“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必然实践逻辑,这一理论支撑和实践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一致的价值诉求,让老区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更可期、更可望、更可即,定能为“美好生活”刻录最精彩、最生动、最温暖的实践样板。

“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实践条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没有充足的实践条件,美好生活便无从谈起。信阳地处南北气候交界处,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绚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网络,具备美好生活的底气底色。“看”优越的生态环境,看到的是信阳地处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正值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1000万亩耕地、1000万亩森林、1000多座水库,森林覆盖率达42.28%,高于全国、河南全省近20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河南全省第一。“看”绚丽的自然风光,看到的是信阳连绵青山风光旖旎,湖光潋滟景色宜人,广袤茶园绿波翻腾,幽谷深峡鸟唱虫鸣,山水盎然有趣,远望近观相宜。“云中公园”鸡公山、“豫南明珠”南湾湖、“中原神水”汤泉池、千年古刹灵山寺、国家级地质公园金刚台、国家森林公园黄柏山等风景名胜,铺展出一城山水,满眼绿意。“看”独特的资源禀赋,看到的是信阳毛尖201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71.08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国前三位。信阳菜历经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以鲜、香、爽、醇、中的独特味道遍布16省56市,“信阳菜”品牌价值超300亿元。信阳矿产资源丰富,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等非金属矿规模和矿石质量闻名于国内外。“看”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的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独具魅力的“豫风楚韵”成为子路问津、亡羊补牢、优孟衣冠、司马光砸缸等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的发源地,出土了新中国第一套最完整的战国编钟,用它演奏的“东方红”乐曲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响彻太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铸就了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内涵的大别山精神。“看”便捷的交通网络,看到的是信阳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和京广高铁,京港澳、大广、淮固、沪陕、淮信五条高速,G106、G107、G220、G230、G312、G328六条国道在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普通公路“县县有国道、乡乡通干线、村村通硬化路”,淮河淮滨、固始港航运可通江达海,明港机场直飞北京、上海等17座城市,形成了覆盖城乡、内联外通、层次分明的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信阳师范学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创办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47年办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人才队伍、学科专业、智库力量等独特优势,以实际行动支持信阳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学校现有教职工192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20人,博士学位教师607人,双聘院士、学部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近300人,能够与信阳市搭建高层次的科研协作平台,加快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紧密对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企业科技需求与学校科技资源对接机制,增强学校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的针对性,为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同时,能够立足师范特色,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服务老区教育事业发展。二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学校设有23个学院,87个本科专业,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能够大力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围绕信阳市未来人居科技创新12个产业,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着力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全面提升服务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发挥智库力量优势。学校拥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30个,其中河南省重点实验室5个,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智库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的作用,能够围绕河南省“十大战略”和信阳“1335”工作布局,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重点课题研究、重大项目落地、历史遗留问题分析化解等,开展独立性、创造性、前瞻性深度研究,逐步形成一批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可操作、可复制的研究成果,为信阳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该理论版上同时刊登发表了张乐锋博士的《信阳地域文化传统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和张熙博士的《重塑信阳区域文化价值品牌的对策建议》。该专版文章对信阳市“1335”工作布局和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品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社科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