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师范类院校委员会主办、信阳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第七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论坛”在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顺利开幕。信阳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岳宗德教授、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师范类院校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闵晓哲,以及来自全国多所师范院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与师范人才培养路径。开幕式由信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蔡满园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岳宗德副书记代表信阳师范大学致欢迎辞。岳书记首先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岳书记指出,信阳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卓越专业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教育人才。他表示,承办此次高水平的学科发展论坛,是对学校外语学科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也将为推动全国师范类院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苗兴伟主任代表联盟师范类院校委员会致辞。他对信阳师范大学为本次论坛所做的周密筹备表示衷心感谢,并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苗主任指出,当前外语学科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师范院校应立足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深化外语学科内涵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外语教育体系。
本次论坛以“教育强国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为主题,设置主旨发言、平行论坛等多个环节。
东北师范大学高瑛教授以“创新型卓越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为题,针对外语专业面临的危机,提出“三融合五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外语素养与教育素养融通、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互促、人文素养与数智素养兼融,系统培养师范生的语言传播力、文化融通力、批判思辨力、教研创新力和以文化人力。该模式已在课程重构、教学优化、实践体系建设和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竞赛获奖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
陕西师范大学刘全国教授在“人机共生时代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报告中,指出人机共生时代外语教师面临教学个性化、科研团队化等新趋势,但也存在素养瓶颈。提出教师应提升技术素养并坚守人文价值,在智能共生中重塑角色,适应开放协同的教育新秩序,通过“协同发展、借力发展、错位发展”路径,实现内涵多元化发展,构建教师发展人机共同体。
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围绕“师范类院校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路径”,系统阐释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路径,强调其对于破解“有教学无学科”困境的意义。提出师范院校应发挥制度资源优势,遵循师范性等基本原则,构建“4-3-2”课程体系,即四个课程模块、三个培养层次、两个融合维度,培养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外语教育人才。
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探讨AI在外语教育中的角色,指出GAI正在改变知识供给和教学效率。通过翻译和情景对话等应用场景,展示如何实现学生输出与模型反馈的动态互动。强调教师应在评价批判和价值引领中发挥关键作用,人机协同已从“人类主导”迈向“多元协同共同举事”的新阶段。
西南大学肖开容教授以“构建中国外语教师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为题,梳理了中国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百年历程,总结了服务国家战略、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历史经验。指出当前亟需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构建涵盖外语教师能力框架、教育理论、培养路径和原创教材等在内的中国自主外语教师教育知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外语教师提供理论支撑。
河南师范大学刘国兵教授在“当教学科研遇见AI:从课堂教学、查阅文献到论文发表的效率革命”报告中,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教学设计与科研全流程,助力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到“智慧型”的关键跃迁。这场革命的终极目标是让AI处理重复劳动,使教师聚焦教学创新和人文关怀,实现从“经验型”到“智慧型”教育者的跃迁。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提出基于“体用融合”理念的外语专业重构,强调在坚守外语专业核心知识(体)的同时,培养学生将其向其他领域迁移应用的能力(用)。这一模式既能延续专业主体地位,又契合本科人才培养定位。通过优化核心课程、选定应用领域、改造专业课程等路径,实现专业内涵式转型升级。
论坛还设有多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代表就教育强国背景下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交流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推动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方法。
本次论坛充分体现了外语学科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与发展方向,为推进外语教师教育创新、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教育强国战略贡献了智慧与力量。